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休闲娱乐

杀疯了!《周处除三害》这片子是怎么过审的?

时间:03-08 来源:休闲娱乐 访问次数:104

杀疯了!《周处除三害》这片子是怎么过审的?

提醒:本片含有剧透。暴力“我去,这片子居然能过审?!”这是我看《周处除三害》这部电影频频出现的念头。电影里,你几乎可以看到大陆院线难以看到的所有镜头:黑帮枪杀、SM、割喉、以及最为惊悚的集体爆头……暴力又魔性,给一向全家欢风格的院线观众,带来了强烈的冲击。唯一的问题,是这电影真的不适合带小孩子去看。影片名字来自《晋书·周处传》和《世说新语》,传说少年周处武力值充沛,在乡邻的怂恿下,他立志除三害,先杀猛虎,再屠孽蛟,最后却发现,第三害竟然是自己……电影剧情其实简单到有些无厘头,杀人犯陈桂林,突然有一天,得知自己身患绝症,临死之前,想干一件痛快事。当他得知,自己居然仅仅在通缉榜排名第三后,不由大怒,为了尊严,决定查出并杀掉前两位通缉犯“香港仔”和“牛头”,自己可以一战成名。而它的爽点,就是四个字:以暴制暴。就是这么简单痛快,不和你玩说教,也为电影的爽片内核定了基调。影片结构和叙述,几乎与周处的古代典故完全一样,此外还插入了不少中华传统文化。拜关公,求圣茭,一股子老港片里的华人江湖味,还能联想到一些三国人物的影子,警察失明如夏侯惇拔矢啖睛,小美刮须似华佗刮骨疗毒。让人不由感慨,“去中国化”这么多年的台湾,莫非转性了?只可惜,电影名字过于文艺了,很多观众未必知道其中典故,恐怕第一时想到的是,哪个地儿的周处长跑去除四害了?可能不如《疯批杀手》《台湾杀人往事》之类简单粗暴的名字更有噱头。其实,这部电影的英文名《The Pig, the Snake, and the Pigeon》(《猪,蛇和鸽子》)倒是更切题,这三种动物在佛教经典中代表“三毒”中的“贪、嗔、痴”,分别对应片中角色的“香港仔”“牛头”以及“陈桂林”。这个套路已被港台影视圈玩得很娴熟,用看似高大上的概念圈定一个主题,电影的格局立即就高了起来,比如《无间道》。邪典要概括这部电影,可以套用一句豆瓣评论:前面像港片,中间像台湾片,结尾像大陆片。事实上,即便套上佛教的隐喻,仅从最初的警匪追逐,到除掉排名第一的“香港仔”,电影前期确实充满了港片味,像一部经典传统黑帮复仇片。靠着明快的节奏,扎实的肉搏,才营造出一定的戏剧张力。可惜的是,无论是莫名其妙丢枪的警察,还是出场自带狠劲的“香港仔”,都有股强拗人设的感觉,表演也用力过猛。反倒是扮演“陈桂林”的阮经天在不同环境下展现出的邪魅笑容,将一个黑道疯批形象演绎得令人叫绝。“陈桂林”是杀人者,他杀人目的是希望向江湖证明自己的存在,可谓作恶多端。可他又有自己的江湖道义,不欺负弱小,关爱亲人,甚至还有他这个身份本不该有的好恶感,使得这个人物更像普通人内心的“黑白小人”。而到了电影中期,这部略带荒诞的黑帮电影,突然画风一变。成了充满台湾魔怔味道的邪典电影。剧情的高潮,是“陈桂林”先被邪教欺骗,再到到觉醒,最后举枪对着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,还有那些一脸圣洁无辜的信徒。一个个的爆头。是的,面对执迷不悟的愚昧,没有拯救,没有原谅,没有圣母心和正义腔,只有一枪又一枪,爆出一个个烟花。噫,杀他个干干净净。如果说,文明社会的各种规则,有意无意之间,在压抑人类原初的积极意志,让更多人被一圈令人抑郁的zz正确包围,不敢爱也不敢恨。那么血腥感十足的《周处除三害》,干脆以一个恶人的视角,完成了以暴制暴,以杀止杀,最终的解决也“恶有恶报”,但在过程中,也让你狠狠痛快了一把。比起戴着镣铐跳舞的善恶冲突,这种恶与恶的冲突,有时可以更加赤裸裸的表现某些主题,也拉高了影片的深度:当你发现,一个人活在谎言中,并将之奉为圭臬,这个骗局该不该戳破?不思考,是一种恶吗?不思考的恶这样一部电影,为何能够过审?其实从今年的风向看,尺度确实宽了不少,后疫情时代,对各种文化、言论、思潮的宽容开放,在推波助澜下,似有主流之势。毕竟在过去,一部主题如此“不宽容”的电影,大概很难得到宽容的。电影也和讲述缅北诈骗的《孤注一掷》有类似的严肃主题——邪教。邪教是一个世界性现象,但对国内群众的危害,也从来不是小事。邪教是操弄人心的团体,最擅长把谎言包装成真理,以恐惧支配教众,那些原来口口声声告诉别人不要“贪嗔痴”的人,才是最贪、最嗔、最痴的人。很多时候,让人觉得最可恨的,甚至都不是蛊惑人心的教主,而是那些执迷不悟的教众。多少次,教主都被抓认罪了,铁证如山。可那些教众,明明被骗了钱、骗了色,甚至被害的妻离子散,家破人亡,还在不断闹事,抱屈喊冤,执迷不悟。香火不绝,邪教就会一直继续,教众中很快会生出新的教主,他们在一脸的圣洁无辜中,继续相信和传播教义,把那些曾经伤害他们的恶,继续传播给亲人、邻居和更多的人。笃信于谎言的人们,最终被谎言所陪葬。然而,谎言能大行其道,却离不开少数人的无耻,和多数人的无知。没有判断能力,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恶的化身。江湖《周处除三害》的导演是黄精甫,一个大陆观众不怎么熟悉的香港新锐导演。他成功的融合了两岸三地的文化。中华传统的历史典故和文化隐喻,台湾的乡土文化和三教九流,还有香港式的煽情套路和暴力美学。因此,电影始终在诠释港风黑帮片常见的一句话:出来混,总是要还的。2000年左右,黄精甫凭借妙趣短片《我爱水龙头》《唐狗与北京狗》叩开主流电影界的大门,获得了曾志伟的帮助和扶植,也才有了与台湾导演钱人豪接触的一段渊源。黄精甫拍的电影并不算多,名气也不响。唯一可能让大陆观众熟悉的,是其2004年拍摄的黑帮片《江湖》。但能将《周处除三害》这样一个题材单薄的故事,拍得如此有味道,足见他的功力。这么江湖味,这么上道的导演,在新生代很难见到了。关于电影创意,黄精甫曾在去年10月发布文章称:2010年他拍过一部获奖影片《复仇者之死》,在莫斯科领完奖回程途中,产生了拍摄“善恶三部曲”的念头,想继续探讨善恶、人性、宗教议题。2011年,他开始构思《周处除三害》的故事,直到2020年才完成故事大纲。但《周处除三害》的故事结构、人物设定等都与《复仇者之死》一脉相承。遗憾的是,电影上映之后,钱人豪导演控诉《周处除三害》从故事核心创意、主角名字、部分情节乃至slogan金句等均来自他的创作。他还表示,是因为曾志伟牵线的关系,他曾经当面把自己创作的故事说给黄精甫听。眼下,关于影片内容涉嫌抄袭的争议开始发酵,彼此各执一词,尚未有定论。江湖上的事情,就是这么波澜起伏。这桩悬案最后是什么结果,不妨拭目以待。在影片结尾,“陈桂林”被判死刑,毕竟他的死亡,才是“三害”真正被消灭的结局。在行刑前,他对自己的一生做了忏悔:“我对不起社会,对不起大家”。这个结尾,又很像大陆导演会拍的。在此之前,导演让小美为他剃胡子,做了感情铺垫,为他提供了人性唤醒的契机,但仍然不免突兀,那个桀骜不驯的黑帮杀手形象,人生终点为了念头通达,做了一桩好事,大可按好汉的方式,走上刑场。毕竟,在古代说书人的段子里,好汉上了刑场,纵有千般不是,也人死业消,可以抛开一切,在人生最后的舞台上演出。按照画风,应该是吼一声:“十八年后,又是一个好汉”,不负观众期望,迎来一片喝彩。或者更有味道一点,如那抛下功名利禄,三拳打爆镇关西狗头的鲁提辖,漂泊半生,耳边滔滔江水,突然明悟死之将至:“平生不修善果,只爱杀人放火。忽地顿开金绳,这里扯断玉锁。噫,钱塘江上潮信来,今日方知我是我。”狠人《周处除三害》导演的功力过硬,而可“陈桂林”的扮演者阮经天,同样演技不俗。当着警察、黑帮的面杀掉铁头哥时的疯狂与不羁;听说最亲的奶奶去世时的绝望和悲痛;追杀“香港仔”时的凶残与无情;被邪教洗脑后的“姨母笑”,以及被欺骗后觉醒带来的残忍与决绝……很多细微表情堪称教科书般的表演。你能在“陈桂林”身上看到兽性和人性的矛盾交织,可又在恍惚中,感受到替天行道的“神性”光环,这种复杂性,拜阮经天演技所赐。豆瓣上,《周处除三害》获得了8.4分的高分,有相当数量的评价都是夸赞阮经天的演技。从某种角度来看,影片中的“陈桂林”那股狠劲与一心想成名的“痴”念,也符合阮经天的人生经历。阮经天本来就是坏小子,少年时,他因身体强壮入选游泳队,中学时却因打架记过被退学三次。借助高大帅气外形,他成为台湾新生偶像派,凭借出演电影《艋舺》中讲义气的“和尚”一角顺利拿下了影帝,演艺事业顺风顺水,还出演了揭开台湾黑暗一角的《军中乐园》。可由于与某部电视剧中的女主角的绯闻,他遭遇近10年的低谷期,据说穷到还干起了代购。少年得志,此后就特别容易蹉跎。就这样一直熬到40岁,终于等到了这部让他演技爆发的《周处除三害》,而“陈桂林”几乎就是为他量身定做。据说,导演黄精甫在定下阮经天之后,要求他必须找回曾经不可一世的感觉,同时反思过往的各种人生阶段。影片中,阮经天突然迸发的情绪张力,其实正是他步入瓶颈期时的困惑与不甘,整个魔鬼般的拍摄过程,也可谓是他自己的一段人生救赎。用他的话来说,“《周处》展现了我在10年的挣扎也好,自我怀疑也好,痛苦也好,疗愈也好,重新检视自己也好,它是我旅途的一个终点。”向死而生。血性《周处除三害》是一个爽片,它简简单单的讲了一个故事,然后把它讲透了。没有故弄玄虚的说教,也没有花里胡哨的各类营销,靠小成本和口碑传播的电影,带来了争议和市场价值,这或许更令人信服。可观众在“爽”了后,依然能被影片折射出的社会现实启发思考。我不想夸大这部电影本身,《周处除三害》的爆火,或许仅仅是个偶然,与其说它很高的价值,不如说,它弥补了当下的某些缺失。目前流行的,是各类漂浮的白领情感剧、强颜欢笑的喜剧片、隔靴搔痒的罪案片,抹杀严肃的抗日神剧,拼命话题营销的热点剧本。人们就格外想找回某种缺失的东西,比如——血性。黑格尔说,文学,就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化。那种能在内心呐喊出来的声音,才是最真诚,也最有穿透力的。我们的影视圈从业者或许更值得自省。毕竟,在铺天盖地的流量引导和话题营销中,真诚成了最稀缺的财富。那些为了收视率,为了吸金,影视人正在批量产出垃圾。刻意营造出的虚幻小资生活,超越常识的财富幻象,炮制的虚假人性故事,哗众取宠的脑残情节。不也是矫饰过的“贪嗔痴”,和更具有迷惑力的谎言?很多人吐槽这部电影吸引人,是因为“尺度过大”,其实这正是我们很多创作者对所谓“尺度”的误解。几乎所有被人们接受和喜爱的电影,都是“尺度的突破”。突破,本质是反套路,反庸俗,反矫饰,反千篇一律。性与暴力,可以是烂俗,也可以是突破的窗口,无非取决于你,用什么心态去讲这个故事。突破了,才能看到人心中的风景,背后都是对习以为常的秩序、文化与价值观的质疑、颠覆,然后才有了超越的可能。现实的引力很沉重,因此,人们需要在文艺作品中,让自己的想象起飞。也只有起飞的人,才能真正看到大地的全貌,真正理解自身的力量,地面上的人,是感觉不到这些的。电影中,批判的是不思考的恶。而整个影视行业里,真正应该警惕的,是如潮水般涌来的,挡不住的庸俗。只有回归生活,回归角色,回归本质,热爱行业和观众,不断挑战自我,才会有破茧成蝶的突破。毕竟,周处除三害,最后一个除掉的,是自己。本文作者:王药师,蓝钻故事特约撰稿人。作者提示:即便现在公映的电影已是删减版,也不建议带小朋友观看。但删减的内容并不多,不影响整体观感,值得一张电影票钱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休闲娱乐